日常生活

涵盖自然科学、人文历史、生活常识、科技前沿等多元领域

当前位置:首页>知识百科>日常生活
全部 23 运动健康 5 日常生活 6 涨知识 12

别让手机“偷走”孩子的童年,家长必知攻略!

时间:2018-04-12   访问量:1022

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然而,当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手机,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—— 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现象日益普遍。

据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 1.93 亿 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7.2%,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1.3%。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被手机 “偷走” 童年和青春的孩子。

曾听闻这样一个案例,一个原本成绩优异的初中生,自从拥有手机后,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。成绩一落千丈不说,还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。父母焦急万分,却又无计可施,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越陷越深。 这样的故事,并非个例,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,或许是邻居家的孩子,或许是亲戚家的晚辈,又或许,就发生在你的家庭里。

沉迷的危害:全方位的 “侵蚀”

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,犹如一场无声的 “灾难”,正从多个方面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危害。这种危害是全方位的,涉及身体、心理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,如同慢性毒药一般,逐渐侵蚀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

(一)身体亮起红灯

长时间玩手机,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。在本该尽情奔跑、肆意挥洒汗水的年纪,他们却常常久坐不动,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屏幕。

这种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,使得近视、弱视、散光等视力问题早早地缠上了他们 。据统计,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,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。除了视力,肥胖、颈椎病等原本多见于成年人的健康问题,如今也开始在孩子们身上频繁出现。

此外,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,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干扰孩子的生物钟,从而影响睡眠质量。而睡眠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,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,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。

(二)心灵的 “阴霾”

沉迷手机,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。抑郁、焦虑等负面情绪,正悄然在他们心中滋生。在虚拟世界里,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游戏的输赢、网络社交中的不如意而情绪大起大落,久而久之,便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漩涡中无法自拔。

过度依赖手机,还会让孩子逐渐远离现实社交,导致社交障碍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逐渐退化,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,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。在本该充满欢声笑语、与小伙伴们亲密无间的童年时光里,他们却常常独自一人,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,变得孤僻、冷漠。

不仅如此,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,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使他们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。长此以往,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,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。

(三)价值观的 “扭曲”

网络世界纷繁复杂,其中不乏各种不良信息,如网络暴力、色情信息、拜金主义等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、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青少年来说,这些不良信息就像一颗颗 “毒瘤”,极易误导他们的价值观。

在网络暴力的影响下,孩子可能会变得冷漠、残忍,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;色情信息的侵蚀,会让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不适合其年龄的内容,影响身心健康和正确的性观念的形成;而拜金主义的盛行,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虚荣、功利,只看重金钱和物质,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。

探寻沉迷根源:内外因素大剖析

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、尽情探索世界的年纪,被手机牢牢 “捆绑”,深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呢?这背后的原因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
(一)内在心理需求

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,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,而手机,恰好成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 “便捷工具”。

游戏,无疑是孩子们沉迷手机的一大主要原因。在游戏的世界里,他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、升级打怪等方式,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轻易得到的成就感。每一次的胜利,每一次的突破,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,这种即时的满足感,对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。

除了游戏,社交也是孩子沉迷手机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在社交平台上,他们可以与朋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,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,从而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。这种被认可的感觉,能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归属感。在虚拟社交中,孩子们还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,不用担心受到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约束。

此外,当孩子在学习、生活中遇到压力和挫折时,手机也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 “避风港”。在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里,他们可以暂时忘却烦恼,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,寻求片刻的宁静和安慰。

(二)外部环境诱惑

孩子沉迷手机,除了自身心理需求的驱动,外部环境的诱惑同样不可忽视。家庭、学校、社会,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,都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沉迷手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1. 家庭氛围影响

家庭,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,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如今,许多家长自己就是 “低头族”,回到家后,不是刷短视频,就是玩游戏、追剧,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。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很容易受到影响,模仿家长的行为,对手机产生浓厚的兴趣。

还有些家长,由于工作繁忙,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,便选择用手机来安抚孩子。当孩子哭闹或者无聊时,就把手机塞给他们,让孩子自己玩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对手机产生依赖,将手机当成自己的 “亲密伙伴”。

此外,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方式方法不当,过于严厉或者溺爱,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从而更加沉迷于手机,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。

2. 学校教育缺失

在学校里,虽然手机的使用通常受到一定限制,但部分学校对学生手机的管理和引导仍存在不足。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,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利弊,培养他们合理使用手机的意识和能力。

另外,应试教育的压力也是导致孩子沉迷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,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大量压缩,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,他们只能在手机中寻找乐趣,释放压力。学校如果不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课程,就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让他们远离手机。

3. 社会文化侵染

在当今社会,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盛行,为孩子沉迷手机创造了肥沃的 “土壤”。打开手机,各种短视频、直播、网络游戏等内容扑面而来,这些内容往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刺激性,能够迅速抓住孩子的眼球,让他们欲罢不能。

游戏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,不断研发各种具有成瘾性的游戏,利用精美的画面、丰富的剧情和即时奖励机制,诱导孩子沉迷其中。而一些不良商家,甚至在学校周边开设 “手机网吧”,按小时或按套餐消费的方式,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手机游戏 ,让家长和校方防不胜防。

此外,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,如低俗、暴力、恐怖等内容,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,进一步加剧他们对手机的沉迷。

应对之策:多方携手 “拯救” 孩子

面对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这一严峻问题,我们不能坐视不管,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,帮助孩子们摆脱手机的 “束缚”,重新找回健康、快乐的成长之路。这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共同努力,形成合力,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
(一)家庭:爱的陪伴与引导
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在防止孩子沉迷手机这件事上,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1. 制定规则,合理约束

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,心平气和地讨论手机的使用问题,并共同制定一份详细的手机使用规则。比如,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在完成作业后,使用 1 - 2 小时手机;周末可以适当延长,但也不能超过 3 小时 。在使用场景方面,明确禁止孩子在吃饭、睡觉、写作业时玩手机,让孩子明白手机的使用是有时间和场合限制的。

有一位家长,在和孩子制定规则时,还设置了一些奖励和惩罚机制。如果孩子一周内都能遵守规则,就可以获得一次去游乐场玩的机会,或者得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;反之,如果孩子违反规则,就要减少当天或第二天的手机使用时间。通过这种方式,孩子逐渐养成了遵守规则的习惯,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小。

2. 以身作则,榜样示范

家长要时刻牢记,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如果家长整天沉迷于手机,却要求孩子远离手机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因此,家长要以身作则,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 。可以设定家庭 “无手机时间”,比如晚餐时间、睡前一小时等,全家人都不使用手机,而是一起交流、阅读或进行其他活动。

记得有一次,我去朋友家做客,发现他们一家人在晚饭后,围坐在客厅里,一起玩起了成语接龙的游戏。每个人都全神贯注,欢声笑语不断,完全没有被手机打扰。朋友说,他们经常会进行这样的亲子互动,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,还让孩子对手机的兴趣大大降低。

3. 挖掘兴趣,丰富生活

孩子沉迷手机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趣的活动和兴趣爱好。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,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、培养兴趣爱好,如运动、绘画、音乐、阅读等。

周末的时候,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放风筝、骑自行车、踢球,让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;也可以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,如绘画班、舞蹈班、乐器班等,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乐趣,提升自己。当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他们自然就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。

(二)学校:教育与管理并行

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,在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方面,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。

1. 加强教育引导

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主题班会,向学生讲解手机使用的知识和危害,让他们了解过度使用手机对身体和学习的负面影响,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。

在班会课上,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、展示案例等方式,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沉迷手机的危害。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,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,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。例如,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分组讨论 “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不便”,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,通过这种方式,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,加深对手机的认识。

2. 丰富校园生活

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事可做,学校应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,如社团活动、体育比赛、科技竞赛、文艺演出等 ,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实自己,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。

学校可以成立绘画社、书法社、文学社、足球社、篮球社等社团,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。定期举办运动会、篮球赛、足球赛等体育比赛,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;开展科技创新大赛、机器人比赛等科技活动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。当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,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他们就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手机上了。

3. 家校合作,共同监管

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,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手机使用情况,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,共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。可以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微信群、家访等方式,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,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经验。

例如,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,专门针对学生手机使用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。老师向家长介绍学校的管理措施和要求,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手机使用情况,双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。此外,老师还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,及时向家长发送关于手机使用的温馨提示和教育文章,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。

(三)社会:营造健康网络环境

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要想让孩子摆脱手机沉迷,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。

1. 加强监管,规范网络

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和游戏商家的监管力度,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,整治不良信息和诱导行为 。对那些传播低俗、暴力、恐怖等不良信息的网站和平台,要依法予以严惩;对游戏商家推出的具有成瘾性的游戏,要进行规范和限制,强制要求游戏企业设置防沉迷系统,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消费金额。

近年来,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,如 “清朗” 系列专项行动,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治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各大游戏平台也纷纷响应号召,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游戏的管理,推出了人脸识别、限时登录等防沉迷措施,有效地遏制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。

2. 宣传引导,树立观念

媒体、社会组织等应发挥自身优势,积极宣传合理使用手机的理念,通过各种渠道,如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网络等,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
可以制作一些关于合理使用手机的公益广告,在电视、网络上播放,提醒人们关注手机沉迷问题;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,如 “远离手机,拥抱健康生活” 公益宣传活动,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、学校,向家长和孩子普及手机使用知识和危害,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。

结尾:为孩子的未来行动起来

儿童青少年沉迷手机问题,绝非小事,它关乎着孩子的身心健康,关乎着他们的未来发展。在这场与手机沉迷的 “较量” 中,没有旁观者,每一位家长、每一所学校、整个社会,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。

家长们,请放下手中的手机,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和关爱,用温暖的亲情为孩子筑起一道抵御手机诱惑的坚固防线;学校,请加强教育引导,丰富校园生活,为孩子提供更多成长的舞台和机会;社会各界,请积极行动起来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、清朗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。

让我们携手共进,从现在做起,从每一个细节做起,帮助孩子们摆脱手机的 “枷锁”,让他们重新回归到阳光、快乐的成长轨道上来。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孩子们一定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!


上一篇:没有了!

下一篇:电压力锅和电饭煲怎么选

发表评论:

评论记录:

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

在线咨询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

在线咨询

免费通话

24小时免费咨询
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
免费通话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